【品牌采風】同金峰:與纜機共舞的“安全衛士” |
|
|
|
當晨霧漫過東莊大壩的壩頂時,總能看到一個身影,他皮膚被風霜染成褐色,鼻梁上的眼鏡泛著冷光,左手始終攥著磨得發亮的報話機,巡視著高聳的纜機。辦公桌上永遠泡著一杯濃茶,茶香與機器的轟鳴交織,成了他多年纜機生涯的獨特印記。 他是同金峰,東莊纜機大隊的副大隊長。從甘肅涇川的黃土高原到云南小灣的深山峽谷,從白鶴灘的湍急江河再到東莊的千仞絕壁,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多個大壩。 這位來自甘肅涇川的西北漢子,言語不多,卻字字鏗鏘。聊起工作時他侃侃而談,可一提到生活,他又會靦腆地嘿嘿一笑,仿佛所有的驕傲都留給了那些轟鳴的纜機。 安全魂,深刻骨子里的信仰 “在崗一分鐘,安全六十秒”,這是他介紹纜機操作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他多年纜機生涯的最真實的寫照。 纜機,是水電站建設中的“空中走廊”,吊運混凝土、材料、設備,稍有不慎便會釀成事故。“早上七點半上班,下午六點下班”——這樣的節奏他堅持了三十年。每日,巡查設備、參加班前會、巡視纜機操作室,他細致入微,從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手機備忘錄中纜機運行參數表,密密麻麻記錄著各倉面對應的纜機樁號及相關參數,為提高纜機安全高效運行提供數據支持。 “安全就是責任,安全大于一切。”這是同金峰的口頭禪。作為一名特種作業人員,他始終將安全視為不可逾越的紅線。 談及安全隱患,這位西北漢子罕見地提高了聲調。他掰著手指數出那些“微不足道卻足以致命”的細節隱患:未檢查弧門自鎖的砼罐、未恢復的安全保護裝置、中斷的通訊信號……“每一條規程都是用血寫的,我們不能再用事故去驗證它們的分量”。他說這話時,眼神里透著不容置疑的嚴肅。責任,于他而言,是沉甸甸的擔當,是絕不妥協的底線。 三十年,創新鑄就鋼鐵生涯 1994年,24歲的同金峰在山西萬家寨開始了他的纜機生涯。從纜機工到中隊長,再到副大隊長。他的職業生涯與纜機的齒輪緊緊咬合,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扎實而堅定。 “我這輩子,就干了纜機這一件事。”說這話時,他抬頭望向塔架,眼神里有光。 在云南小灣電站工作時,他提出增設“目標位”自動減速限停裝置,大大降低了碰撞風險;在白鶴灘,他調整高低纜數據,優化牽引速度,讓每一次吊運都精準無誤。如今在陜西東莊,他針對纜機大鉤可能碰撞山體的風險,提出增設30米限位保護裝置,杜絕操作失誤帶來的隱患。他的工作經歷像一部中國水電史:重慶江口的安裝攻堅、小灣電站的多機協同、向家壩的拆除挑戰……; “最難忘的是東莊水電站初期澆筑第一倉混凝土那會兒,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連著幾個夜班都守在澆筑現場。”說到這里,他摩挲著手中的報話機,那是他的“老伙計”,也是他指揮千鈞重物的“魔法杖”。 三十年間,他帶出的十多名操作員,個個成了纜機運行的中堅力量。而他自己,始終保持著零責任事故的紀錄。這不是運氣,是細心、擔當與絕不松懈的專業精神。 黨員心,責任書寫初心答卷 作為老黨員,同金峰始終以身作則。對組織生活的認真程度令人敬佩,抽屜里的黨員學習筆記,他都會工工整整地寫好每一篇。他說:“黨員就得有黨員的樣子,工作上帶頭,學習上也不能落后。”每逢開展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政治理論學習、主題黨日活動,他總不缺席,必定結合工作實際撰寫思想匯報,把信仰化為行動。 脫下安全帽和工裝,他仍是那個沉穩細致的同金峰,生活簡單卻充滿意趣。工休時,別人刷手機,他卻捧著書本啃得入迷,眼鏡片后的目光專注而深邃。脫下工裝,他是棋盤上的“隱形高手”。營地旁的樹蔭下,與工友對弈幾局。楚河漢界間,他步步為營的風格恰如工作中對安全的縝密把控。 提及家鄉涇川的麥浪,他的眼神會短暫柔軟。但話題總不自覺繞回纜機——那些他守護了半輩子的鋼鐵巨臂。“等東莊纜機拆除了,希望在退休前還能再去下一個水電站……” 在他的心里,安全是責任,是信仰,更是融入生命的習慣。而生活,則是沉靜中的思考、對弈時的策略,是麥浪與鋼纜交織的遙遠鄉愁。 同金峰的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責任與堅守。他像一顆擰緊的螺絲,牢牢釘在祖國水電建設的一線。又像一座無聲的燈塔,以嚴謹與專注照亮每一個施工的角落。 “安全就是責任,安全大于一切。”這句話,他說了半輩子,也做了半輩子。當夕陽為群山鍍上金邊,纜機的鋼索在余暉中閃閃發亮——那不僅是機械的運轉,更是一個普通勞動者用畢生堅守,在祖國山河間寫下的最美詩行。 “等東莊的工程結束……”他總愛這么說,可誰都知道,這位老黨員的心早已系在了下一個亟待建設的水電站上。因為對他而言,安全不僅是崗位職責,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永不卸下的使命。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