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破壁穿巖處,危途自挺生——引江補漢工程9標技術攻堅紀實 |
|
|
|
荊楚大地的腹地深處,引江補漢工程9標正以鋼鐵與混凝土為鱗甲,穿透千巖萬壑的阻隔,在崇山峻嶺的肌理中蜿蜒前行,于平均埋深數百米的地層深處,開辟出一條連接長江三峽與漢江丹江口水庫的“生命水道”。 這條“生命水道”不僅標志著南水北調工程從“一期通水”邁向“后續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更將三峽工程與南水北調工程這兩大“國之重器”緊緊相連,織密國家水網的關鍵脈絡。 開局:巖心深處的重重難關 當第一批建設者踏足襄陽市谷城縣時,正值當地的汛期,暴雨正傾瀉而。嚴家溝、冷集鎮一帶的山溪性河流坡陡流急,渾濁的水流裹挾著泥沙奔涌,給這片即將開工的土地蒙上嚴峻底色。 本標段的輸水隧洞、23號檢修交通洞與25號平洞,圍巖以Ⅲ類為主,卻暗藏著Ⅳ類、Ⅴ類的“陷阱”。輸水隧洞有216米的嚴重軟巖大變形段,可能導致圍巖收斂超限、支護結構失效;全段還有32米的涌水、突泥風險段;同時,穿越土關埡斷層等區域,有害氣體超標及斷層軟弱帶的威脅隨時可能出現。 輸水隧洞的12.8公里的隧洞長度,還帶來了長距離施工的三大挑戰:鉆爆產生的粉塵、有害氣體需高效排出;混凝土襯砌在地質復雜段易因圍巖變形開裂;施工運輸與調度得建立智能化系統,避免工序沖突。 “汛期的雨是明著來的險,地下的問題是藏著的坎。”項目部副經理權亞波回憶時眼神堅毅,“但我們這支隊伍,就喜歡啃硬骨頭!”強巖爆可能一下子掀翻掘進面,把支護鋼拱架扭變形,可項目全員毫無懼色。 為了守住施工節奏,大家24小時輪休值崗,暴雨夜的巡查手電照亮過泥濘的山路。他們帶著“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韌勁,在雨里優化方案,在燈下推演工序,硬生生讓各項工作從磕磕絆絆走向穩步推進。 2024年7月,項目部營地舉行揭牌儀式。 2024年9月1日,25號平洞首倉襯砌混凝土澆筑完成。 2024年9月27日,25號平洞襯砌混凝土澆筑全部完成。 2024年10月19日,25號平洞開挖進尺突破1000米。 2024年11月7日,25號平洞營地正式啟用。 2024年11月12日,23號拌合站驗收通過。 2024年12月27日,25號拌合站驗收通過。 2025年4月18日,25號平洞全線貫通。 2025年6月3日,23號檢修交通洞進尺突破1000米 …… 一個個節點的突破,像在巖壁上釘下的鋼釘,深深鐫刻著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決心。 破局:以創新為鋒撕開突破口 面對開局的重重困境,項目團隊迎難而上,將創新融入施工全流程,搭建起一套閉環的技術攻堅體系。“從開工第一天起,我們就把創新擺在首位,錢要花在刀刃上,每一分都得用在破解難題上。”項目經理在首次技術交底會上說著。 團隊開工聚焦質量創新驅動,通過制定經費保障方案、搭建激勵平臺、組建攻關小組等舉措,構建全鏈條創新體系。一方面,主動研發推廣“四新”技術,結合施工優化方案,讓技術攻關與工程進度同步;另一方面,明確技術應用、工法研發等計劃,將創新納入常態化管理,確保投入對接攻堅需求,推動質量創新提質增效。 創新不僅體現在體系構建,更滲透在細節攻堅中。針對混凝土外觀質量、溫控精度、灌漿效率等“細節痛點”,團隊開展“三微改”活動。針對高空作業安全,升級爬梯防護結構;針對鄰水施工風險,優化灌漿設備密封性,以“小創新”解決“大難題”,一點點撕開困境的口子。 面對隧洞不良地質現象,項目部引入數字孿生技術實時監測數據,采用超前地質預報系統,通過地震波法、瞬變電磁法等手段預測不良地質體,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有了這套系統,就像給隧洞裝了‘透視眼’,哪里有風險提前就知道,心里有底!”在信息管理中心的介紹員小張盯著屏幕上的地質圖譜說道,為安全施工筑牢了防線。 為解決輸水隧洞施工中長達6.53千米的長距離獨頭掘進工作面通風、排煙難題,團隊從“源頭防控”與“過程管控”兩方面發力。一是團隊采用新能源電動機械減少廢氣污染,二是選用高效智能通風裝置,依據洞內氣體檢測數據實時自動調節設備功率,同時修設獨立排煙管道避免煙氣回流,打通洞室施工“循環風道”。 技術攻堅的成效已然顯現,項目團隊在2024年南水北調國家水網工程建設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中,斬獲“先進班組”“優秀建設者”兩項殊榮。2025上半年,成功申報專利6項、QC成果5項、五小成果2項,評選出2個質量信得過班組。這些成果融入項目建設,提升了施工標準化與精細化水平,推動項目質量管理升級,為公司積累技術經驗,樹立良好質量創新形象。 變局:技術革新助力工程穩步推進 隨著創新舉措的落地,施工現場的面貌煥然一新。如今步入引江補漢工程9標施工現場,傳統工程現場“臟亂差”的刻板印象被徹底顛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設備各展所長、高效協同的現代化施工現場。 23號洞綜合加工廠內,一套由16臺工業機器人和設備構成的“智造矩陣”正高效運轉,這里配備了全流程智能加工設備:從數控鋼筋切斷機、彎曲機、自動鋸切套絲機,到鋼拱架自動化生產線、小導管自動化生產線,再到全智能拱架自動焊接機器人、全智能小導管制作機器人,形成了覆蓋鋼筋、鋼拱架、連接板等構件的工廠化流水作業體系。這套系統承擔著約3萬噸鋼材加工任務,不僅大幅減少人工投入,更通過流程優化實現效率與成本的雙重變革。 “鋼構件加工精度到毫米級,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數字控制加機械臂,輕松實現!”操作機器的王軻陽驕傲地說道,“而且以前焊一條縱縫要好幾個人,現在一個人操作機器就行,合格率還大幅提升。” 步入項目部打造的數字智能孿生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臺集成核心技術的智能設備——它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為一體,形成強大的運算與協同中樞。這里以“人、機、料、法、環”為核心管理要素,在智慧工地與建筑信息化模型平臺的基礎上,聯動智能機械化作業裝備,構建起一套實時高效的智能監控體系。 該中心通過科學調配現有資源,實現管理模式從被動“監督”到主動“監控”的質變,詮釋“基建管理智能化、建設工地智慧化”理念,助推高標準工程建設。它推動項目管理向“精益化、集成化、智能化”跨越,達成“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局”,從精準掌控進度、調配資源,到共享信息、打通協作壁壘,再到踐行信息化管理,全方位筑牢施工人員安全與工程質量根基。 隧洞作業面上,項目部啟用全智能三臂鑿巖臺車進行鉆孔作業,同步搭配歐思徠R8三維掃描儀對開挖體型實時掃描——通過掃描數據動態優化炮眼布置、調整裝藥結構、校準光爆參數及起爆網絡,并創新應用間隔不耦合裝藥技術,使開挖質量得到精細化管控,成效顯著。在支護環節,技術創新同樣貫穿始終:錨噴支護時,采用環向及縱向鋼筋定位骨架精準劃定噴混輪廓線,大幅提升了噴射混凝土的平整度;系統錨桿施工中,測量人員嚴格依照錨桿布置圖,先用三維激光全站掃描儀準確定位并標記鉆孔位置,再由鉆機按標記精準作業,確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毫米級標準。 千日攻堅未竟,破壁穿巖正酣。如今,這場以“技術突圍、智慧攻堅”為主線的戰役仍在繼續,正將三峽工程與南水北調工程“握手”的藍圖,一點點刻進大地肌理,讓這條連接長江與漢江的“生命水道”,最終成為滋養北方、惠及萬民的幸福之渠,為構建新時代國家水安全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電建力量”。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