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深土之下 鋼鐵盛開——重慶地鐵27號線項目璧山站~虎溪站TBM區間施工紀實 |
|
|
|
嘉陵江的晨霧宛如輕柔的紗幔,尚未完全消散,縉云山的輪廓已在這朦朧中緩緩蘇醒。在山城重慶的褶皺里,“昆侖47、49號”兩臺鋼鐵巨獸沿著2500多米的軌跡潛行,刀盤轉動的轟鳴與巖層碎裂的脆響交織,在地下深處譜寫出獨特的交響曲。 這是重慶地鐵27號線璧山站~虎溪站的TBM掘進現場,一群來自高原的建設者正用盾構機的鋼甲作筆,以巖層為紙,在深土之下描繪著城市軌道交通的新脈絡。 破曉之前:在迷霧里劈開一條路 重慶高新區大學城伍家溝的土地上,幾株黃葛樹的氣根垂落如簾,它們沉默地注視著腳下——那里,一條鋼鐵隧道正一寸寸生長。從璧山站~虎溪站TBM區間,左線2574米、右線2524米的距離里,藏著太多與泥土較勁的日夜,太多讓鋼筋有了溫度的故事。 2023年,工程團隊在推進過程中遇到了難題。原規劃的雙始發方案,在密集的地下管線面前舉步維艱,遷改方案幾經修改,始終無法與工期要求相匹配。分管TBM的領導蹲在臨時搭建的沙盤前,手指劃過代表車站的木質模型,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最初的方案就像件不合身的衣裳,怎么都找不到合適的節奏。” 深夜的會議室里,燈光亮得刺眼,地質雷達掃描圖鋪滿了整張會議桌,巖層的走向在屏幕上化作流動的波紋,仿佛在訴說著地下世界的復雜。“把始發場地挪到風井!”一個聲音打破了沉寂,窗外的雨恰好敲打著玻璃,發出急促的聲響。這個想法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困局。后經與參建各方積極溝通,由業主組織會議同意璧山站~虎溪站區間始發場地調整至區間風井,施工組織調整后預計工期提前約6個月。雖然風井場地狹小,需要重新計算TBM的掘進參數,但卻能避開管線密集區,為項目建設爭取寶貴的時間。項目經理一拍桌子:“再難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2023年12月28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去,首臺TBM的吊裝作業如期進行。巨大的臺車組件被緩緩吊下,陽光恰好穿透云層,灑在巨大的組件上,閃著金屬的光澤。當臺車穩穩落在始發基座上的那一刻,圍觀的工人自發地鼓起掌來,掌聲在井筒里久久回蕩,那是對這頭鋼鐵巨獸的歡迎,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2024年3月1日,重慶的空氣中已帶著暖意,壁~虎區間左線TBM始發的日子到來了。操作手小李站在操作室里,目光緊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參數,仿佛在與這頭鋼鐵巨獸對話。隨著一聲“推進”的指令,刀盤緩緩轉動,巖壁與金屬碰撞的火花透過觀察窗閃過,像黑暗中綻放的星火,標志著這場地下征程正式拉開序幕。2024年3月22日,壁~虎區間右線TBM也順利吊裝下井;4月30日這天,右線TBM也如期始發,兩條鋼鐵巨龍并肩,向著虎溪站的方向前進。 征途之中:與泥土的千百次對話 工程管理部的文件柜里,一本《璧山站~虎溪站TBM區間始發、掘進、到達安全專項施工方案》的藍色封皮已經被翻得泛白,仿佛在訴說著它所經歷的無數個日夜。王工翻開方案,里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間,夾著幾片干枯的巖芯樣本。他用指尖捻了捻巖芯斷面,粉末簌簌落下:“你看這片泥巖,遇水就軟得像豆腐,掘進的時候可得格外小心。” TBM在地下穿梭,每一步都充滿挑戰。當掘進至深處時,地質雷達突然發出警報,屏幕上的異常區域像塊模糊的水漬,預示著前方可能存在富水層。李隊在對講機里急促地喊道:“立刻降低推進速度!”操作室里,土壓表的指針劇烈跳動,刀盤扭矩瞬間攀升。注漿班的工人早已嚴陣以待,水泥漿液通過管道注入掌子面,形成一道無形的止水帷幕,將危險擋在隧道之外。 盾構機的“肚子”里,管片拼裝工正在進行一場精密的操作。老張戴著頭燈,在狹小的空間里調整著管片的位置,螺栓擰緊的力矩要精確到牛米。他抹了把額頭的汗,笑著說:“這活兒跟繡花一樣,半點馬虎不得。”燈光下,管片接縫處的誤差不超過3毫米,同步注漿的漿液通過注漿孔滲出,在管片外側形成均勻的保護層,像給隧道穿上了一件防水外套。 在風險管控的作戰圖前,TBM專職安全員小趙用紅筆圈出新的關注點。圖上密密麻麻的標記,記錄著每個風險點的處置情況。他指著圖上的標記說道:“我們就像排雷兵,得提前把這些風險都排除掉。”墻上的時鐘指向午夜,辦公室的泡面桶堆成了小山,每桶面的桶壁上都寫著不同的施工參數,那是他們與地下風險博弈的見證。 險峰之上:在豆腐上的精準繡花 2024年9月14日,對于項目團隊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壁~虎區間右線TBM要穿越外環高速公路這一關鍵路段。這段路程不長,卻充滿了挑戰,地下的地質條件復雜,如同在“豆腐上繡花”,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發嚴重后果。 為了確保穿越安全,項目技術團隊提前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們反復研究地質資料,優化掘進參數,現場安排專人指導施工。趙經理站在監控屏幕前,神情嚴肅地說:“這可不是普通的掘進,每一個參數都得精準控制,不能有半點差錯。” 掘進過程中,操作手們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控制著刀盤轉速、渣土流速,盡量減小刀盤扭矩,減少對地層的擾動。姿態控制也尤為關鍵,他們結合線路線型,合理選擇管片,做到勤糾緩糾,杜絕蛇形糾偏。推進速度和推力保持均勻,土倉壓力嚴格控制,出土量也被嚴格把控,嚴禁超挖。同步注漿更是絲毫不敢懈怠,確保注漿量和注漿壓力達標,形成堅實的保護層。 地面上,監測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地巡視和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上報并采取措施。維保人員也時刻待命,每半環掘進完成后,就對設備進行檢查,確保設備正常運轉。經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TBM順利穿過了外環高速公路,監測數據顯示,沉降值穩定在安全范圍內,這場“地下穿越戰”取得了圓滿成功。 榮耀之巔:汗水澆灌的鋼鐵之花 盛夏的施工現場,熱浪滾滾,夾雜著機油的味道。TBM操作室里,空調嗡嗡作響,小李盯著屏幕上的掘進數據,額角的汗珠滴落在操作臺上。“今天掘進突破6環了,破了我們這個月的最佳掘進環數了!”他喊了一聲,聲音透過對講機傳到地面,調度室里頓時響起了掌聲,有人抓起桌上的西瓜就往井下跑,這是他們提前約定的獎勵,每突破一個掘進紀錄就開一個西瓜。 2024年7月15日,左線掘進突破百環的喜訊傳來,工人們自發聚集在顯示屏前,看著數字跳到100的瞬間,臉上洋溢著喜悅。他們一同來到區間隧道拉著“熱烈祝賀璧~虎區間左線TBM掘進順利突破百環大關”橫幅,進行合影留念,他們的笑聲在隧道中回蕩,為接下來的掘進工作增強了信心。8月20日的百環驗收現場,監理工程師拿著塞尺仔細檢查管片接縫,當宣布平整度誤差符合標準時,技術組的年輕人激動地抱在了一起。8月23日,右線TBM也順利突破百環,又一個階段性的勝利,讓大家充滿了干勁。 時間很快來到2025年3月17日,左線TBM順利突破1000環,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操作室里,小李看著屏幕上的數字,心中感慨萬千,這1000環凝聚著太多的汗水和付出。5月10日,右線TBM也突破了1000環,兩條鋼鐵巨龍在地下穩步前行,離終點越來越近。 單月178環的掘進紀錄誕生那天,這個數字背后,是操作手們每班4次的參數微調,是維保人員每天2萬步的設備巡檢,是食堂師傅凌晨4點的宵夜。每一個數字,都承載著建設者們的辛勤與堅守。 2025年6月15日,是項目團隊永遠鐫刻于心的日子。左線TBM的刀盤轟然破土,早已翹首以盼的人群瞬間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建設者們緊緊相擁,滿是汗水與塵土的臉上,漾著勝利的喜悅。8月2日,右線TBM如期貫通,標志著壁~虎TBM區間雙線順利貫通。現場拉起的條條紅幅,在獵獵山風中舒展飄搖,那鮮紅的色澤,多像建設者們滾燙跳動的心啊。這每一寸布料的舒展,都承載著他們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執著;這每一次隨風的擺動,都訴說著他們對項目圓滿的赤誠與期盼。 我們采風小組站在貫通的隧道里,仿佛能聽見時光流淌的聲音。那些深夜會議室的燈光,暴雨中監測棱鏡的微光,操作臺上跳動的參數,管片接縫處細密的漿液,共同編織成這部地下史詩的注腳。四局盾構人用鋼鐵的意志馴服了復雜的巖層,讓隧道在深土之下舒展成優美的線條。他們的手掌粗糙如砂巖,卻能操作精密到毫米的設備;他們的皮膚黝黑似泥巖,卻在地下深處點亮了城市的光芒。 當未來的列車呼嘯而過時,乘客們或許不會知道,這段旅程的每一米,都凝結著建設者們的智慧與汗水。那些在刀盤轉動中綻放的鋼鐵火花,那些在管片拼裝時凝固的水泥印記,終將在時光里沉淀為城市的勛章,見證著一群四局盾構人如何用不平凡的堅守,在深土之下種出了最美的鋼鐵之花。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