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東莊大壩“智慧脈動”:拌和系統的智造基因 |
|
|
|
曙色初染峽谷,東莊大壩工地的鋼鐵脈息已然搏動。 眼前,2座自落式攪拌樓如鋼鐵巨臂般林立,轟鳴聲此起彼伏。它們并非各自為戰,而是協同運轉的精密體系,每一臺主機都如同精準的魔術師,嚴格遵循著預設的配比指令,讓整個拌和站化身強大的“定制中心”,實時、高效地響應著工地上不同關鍵部位對強度、耐久性等性能提出的嚴苛要求,確保每一方混凝土都完美契合其使命。 “它們可是我們的‘頂梁柱’,每小時可生產標準混凝土達245立方米,這是啥概念,是相當于每分鐘就能“制造”出一個標準游泳池體積的混凝土。這樣的生產能力,就是百米高壩不斷崛起的底氣。”廠區負責人謝占宏介紹道。 從劉家峽、龍羊峽的奠基,到三峽的登頂,再到白鶴灘的持續引領,水電四局砂石拌和技術的發展在眾多大型水電工程建設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陜西東莊水利樞紐建設中,水電四局負責拌制壩體混凝土,引水供水排沙進口塔架、引水洞上平段、供水洞、排沙洞、部分庫區防滲工程等部位的混凝土等,團隊依然創造出了優異的成績。 精準溫控防裂變?智能調控保質量 “這套拌和系統可是我們的‘老兵’,經驗都是在白鶴灘那樣的硬仗里淬煉出來的,專門為大體積拱壩而生。”拌和樓管理人員指著設備自豪地說。 水電四局從西南揮師北上,卻給混凝土“體溫”控制出了全新考題,夏天曬得骨料燙手,冬天冷到管路結冰。顯然,“白鶴灘經驗”難解東莊困局。 面對東莊水利樞紐大壩194萬立方米混凝土的澆筑重任,水電四局團隊以實戰經驗為基礎,精心打造了一套“應季精準溫控”體系,成為守護大壩質量的核心生命線。這套體系,徹底改寫了酷暑寒冬下的混凝土生產規則。 水泥入倉,溫度是頭號大敵,必須嚴格控制在65攝氏度以下。 酷暑降溫有硬招。炎炎夏日,混凝土也怕“高燒”。團隊亮出組合拳——“系統水沖洗+4攝氏度冷水拌和+片冰降溫+骨料二次風冷”,在拌和樓內構筑“四級降溫屏障”。通過二次篩洗確保骨料溫度與水溫一致,再經兩次強力風冷,將出機口混凝土溫度壓到7攝氏度,從源頭遏制水化熱風險。 寒冬保暖出實招。凜冬時節,挑戰變成保溫防凍。團隊給系統內的風、水管路、閥門、電磁閥穿上阻燃橡塑海綿“棉襖”,骨料倉下砂廊道、骨料廊道用保溫彩鋼板全封閉,18個關鍵下料口裝上履帶式高溫陶瓷加熱片并智能控溫,放料層至衡量層內部用5厘米厚聚乙烯保溫板嚴密包裹,拌和時直接注入熱水,為混凝土注入“御寒能量”。 水電四局為拌和樓量身定制的“超級空調”,治好了這四季分明的“變臉”天氣。系統穩定產出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入倉溫度合格率大幅躍升,為大壩核心區注入了穩定可靠的“恒溫基因”。 當這些帶著精準“體溫”的混凝土注入倉面,智能通水冷卻系統隨即啟動“精準診療”。依托近百萬米冷卻水管編織成的壩體“神經網絡”,動態調控溫度,將溫差裂縫的威脅消弭于無形。 安全環保嚴管控?綠色生產強措施 “車輛彎道有零星石子,得趕緊清理。”安全員張哥手持報話機皺眉道。 “這些飛濺的石子會誤傷路過的作業人員。咱們寧可多花十分鐘,也不能讓風險過夜。”說話間,兩名工人已扛高壓水槍趕來,水流沖刷下,石子與塵土瞬間匯入排水溝。 這樣每日都會上演的場景,正是東莊拌合樓安全管理體系的縮影。 班前會參與率100%,全員安全意識與責任意識同步增強; 生產核心區粉塵凈化率達99%; 氨泄漏事故0發生; …… 水電四局團隊以“零隱患”為目標,將安全理念鐫刻進每一道工序。 垂范立標,織密安全網。針對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水電四局構建“層級清晰、責任到人”的管理體系。分部領導每日按時抵達現場,現場協調解決問題;專職安全員分組劃片,實施“網格化”巡查。并定期開展液氨泄漏全要素實戰應急演練,聯動各部門確保應急響應時間縮短至5分鐘內,真正實現“領導在一線指揮、安全在一線落實”。 精護穩行,筑牢硬支撐。為預防液氨泄漏檢測,在各工作間安裝監測探頭,引入在線監測平臺,實時采集各項數據,異常自動報警,同步配備手持檢測儀形成雙重保障,崗位人員每日填寫液氨巡視記錄,實現氨氣濃度24小時動態監控。所有設備均落實“三級檢修”制度——日檢抓細節、周檢排小患、月檢攻難癥,確保設備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 全面管控,嚴守操作關。“我們的特種工作人員入場前要做到‘三查一鏡’,也就是查護具、查防護服、查防毒面具,照安全警示鏡。”安全員介紹道。水電四局推行“班前會三問”制度——問身體狀態、問防護裝備、問操作要點。從入場教育到班中的手持檢測儀定期巡檢,以“全流程管控”確保員工“規范操作、應急有方”,并通過現場教學、案例分享,將安全施工理念滲透至每個班組,真正做到“作業面移交一處,安全達標一片”。 科技賦能,織就生態網。水電四局構建“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治理”全鏈條環保體系。針對易揚塵物料,實行“可密閉則入庫、難密閉則覆蓋”的雙重標準,粗骨料經水洗后通過681.5米長全封閉廊道輸送,如同為物料搭建起“空中綠廊”。在污水處理系統核心區域,設立分級沉淀池,三級沉淀池如階梯般層層遞進,構成工業廢水處理的“綠色屏障”。水電四局團隊創新采用“高效石粉回收裝置+高效污水凈化器+高壓隔膜廂式壓濾機”工藝,經篩分系統處理的泥水,被輸送至壓濾機進行高效固液分離。分離出的清水達到回用標準,直接循環用于施工現場道路灑水養護,實現了水資源的二次利用與節約,分離出的泥餅則集中運輸至指定渣場進行規范化處置,顯著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和環保施工水平。 “老王,把那堆砂石料再蓋嚴實點!”安全員張哥指著料場角落,幾名工人正將防塵網仔細鋪開。 從道路石子的“毫厘必較”到環保舉措的“錙銖必較”,水電四局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將安全生產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為工程建設筑起一道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屏障。 設備改造促創新?工藝升級提效率 當傳統動能遇見創新鋒芒,一場關于效率與智能的蛻變正在拌和樓內澎湃上演。 “這套智控系統讓我們拌和樓在寒冬里還能‘熱血沸騰’!以往守著鍋爐手忙腳亂,現在產量提升了三成,能耗還降低了。”現場管理人員小韓說道。 面對低溫季節混凝土生產效率驟降的頑疾,水電四局團隊結合多年混凝土生產運行經驗,以智能化改造為突破口,通過對電鍋爐自動補水、自動加熱、自動送水等技術改造,使得低溫季節拌和樓混凝土生產效率由設計量150立方米/時提高到207立方米/時,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降低了能耗。 同時,水電四局還實施拌和樓錯峰運行規劃,高溫季節選擇低溫時段開倉、提高夜班澆筑強度等,有效降低預冷混凝土生產運行成本。 “面對當前骨料、砂石供應緊張和項目進度提速的雙重壓力,”老謝介紹道,“為確保后續高強度施工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我們重點對膠帶機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核心目標就是突破現有的運輸瓶頸,顯著提升骨料和砂石的拉運效率與總量,實現保質、保量、提速三贏,對項目的整體效益和工期控制意義重大。” 截至目前,通過優化配合比與全過程精細管控,已累計節省7500噸骨料和砂石,不僅降低材料成本,更顯著減少了資源消耗與環境負荷,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重提升。 據統計,拌和系統自投入使用以來,已經累計生產了超過198萬立方米的混凝土。這些混凝土被精準地用于大壩的澆筑、建設等各個關鍵部位,為工程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智慧混凝土注入壩體的脈絡,這座用數據編碼、以算法澆筑的豐碑,正將拌和樓的每一次精準脈動,轉化為大壩強勁的心跳。而蒼穹之下,東莊大壩以巍峨之姿低語:所謂奇跡,不過是把創新的星火,燃成了守護大地的永恒之光。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