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巖土中的生態智慧:從灰色施工到綠色基建 |
|
|
|
清晨6點,當第一縷陽光灑在濟南城區的工地上,安環部主任黃燕超已經開始了例行巡查。與想象中塵土飛揚的場景不同,這里的施工現場干凈整潔,圍擋上的自動噴淋系統正噴灑著細密的水霧。 “以前我剛干這行時,每天下班都是灰頭土臉的。”黃燕超笑著說,“現在不一樣了,我們這是在搞‘綠色基建’。” 公司承建的濟南地鐵9號線5工區項目,正在用科技創新重新定義“基建”二字。作為濟南軌道交通線網東北部的骨干線路,項目包含2站4區間,線路全長4.75公里。在這里,傳統施工的“高耗能、高污染”標簽被徹底撕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融合智能管理、循環經濟和人文關懷的綠色施工體系,為公司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領域積累了綠色施工的實踐經驗。 智能工地的“最強大腦” 在項目部施工現場的監控中心,電子大屏上跳動著各種實時數據。項目經理范勇峰指著屏幕介紹:“這是我們的‘環境大腦’,可以同時監測PM2.5、噪音、溫濕度等多項環境指標,數據直連業主單位安控平臺。” 這個智能系統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自主反應”能力。當揚塵監測儀檢測到PM10超標時,圍擋上的48個噴淋點會自動開啟;噪音傳感器發現分貝值升高,系統會立即定位聲源并提示降噪。技術員小王打了個恰當的比方:“就像給工地裝了個‘環境管家’,24小時值班,確保各項指標始終優于國家標準。” 智能化管理不僅體現在環境監測上,在材料管理方面同樣實現了精細管控。項目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全流程電子臺賬,對鋼筋、混凝土等主要建材實施全生命周期跟蹤管理,實時掌握材料進場數量、使用部位及余料處理情況。通過采用高強鋼筋直螺紋連接技術替代傳統焊接工藝,并創新性地將施工余料加工成結構馬凳筋、排水溝篦子等實用構件,成功將鋼筋損耗率控制在1.2%,累計節約鋼材300余噸。同時,項目注重周轉材料的重復利用,盾構區間的走道板、風筒布等材料經過科學調配,在不同工點間循環使用,顯著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 會“呼吸”的綠色工地 走進施工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臺正在作業的泥漿壓濾機。“處理施工泥漿的傳統做法是直接外運,我們利用泥漿壓濾機把它分離成清水和干渣,清水可以循環利用,干渣體積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項目安全總監魏偉解釋道。截至目前,這項技術已處理泥漿超過33000立方米。 在毛莊站基坑作業區,一套精妙的“水循環系統”正在運轉。降水井抽出的地下水,經過四級沉淀后,絕大部分通過回灌井重新注入地層,剩下的用于車輛沖洗和路面降塵。“這相當于給地下水系裝了個‘過濾器’。”魏偉說。數據顯示,目前基坑降水總量112301立方米,回灌總量103569立方米,回灌率高達92%,剩余8732立方米全部用于施工養護。 就連看似簡單的裸土覆蓋,項目組也玩出了新花樣。不同于常見的單一綠網,他們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采用了綠化種植、硬化處理、密目網覆蓋等差異化方案。就像給大地穿上了“定制外套”。這種精細化管理的理念,讓項目在揚塵治理考評中屢獲好評。 創新者的“工具箱” 在盾構區間施工中,項目采用玻璃纖維筋替代傳統鋼筋用于洞門處地連墻施工。項目副經理翟龍介紹:“玻璃纖維筋的特殊材質使其具備良好的可切削性能,盾構機能夠直接切削通過,完全避免了傳統工藝中的人工鑿除作業環節。”這項工藝革新不僅顯著提升了施工效率,還從根本上消除了鑿除作業帶來的揚塵和噪音污染,實現了施工過程的綠色化轉型。 創新不僅體現在大技術上,更藏在細節里。在主體結構施工區,工人們正在安裝一種可拆卸的萬向輪吊鉤。“傳統的預埋吊鉤影響美觀,我們這種可拆卸設計不僅使用方便,還能實現多次周轉使用。”黃燕超說。這項工藝改進已累計節約鋼筋用量2噸,既提升了施工效率,又實現了資源節約。 項目部的創新“工具箱”里還有不少寶貝:可以自動調節水量的混凝土養護系統,使養護用水量減少35%;高精度的數控鋼筋加工技術,通過優化下料方案和采用機械連接工藝,顯著降低了材料損耗;標準化裝配式臨時設施,實現快速拆裝和重復利用……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綠色施工經驗。 有溫度的綠色工程 傍晚時分,工人生活區漸漸熱鬧起來。來自四川的木工老王正在用“綠色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昨天發現安全隱患及時上報,得了20個積分,正好換瓶洗發水。”老王笑著說。項目部的“綠色積分超市”里,工人們可以通過參與環保行動、提出節能建議等方式賺取積分,兌換各種生活物資。 ? 這種綠色理念不僅體現在施工環節,更延伸到了員工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毛莊站員工住宿區的空地上,大家自發開辟了一片“工地菜園”。原本閑置的荒地,如今種滿了青菜、辣椒、西紅柿等時令蔬菜,與項目整體的綠色施工理念相得益彰。分部主任魏勝前一邊澆水一邊說:“以前下班就是刷手機,現在大伙兒一起種菜,既鍛煉身體,還能吃上新鮮菜。”這片小小的菜地不僅豐富了工友們的餐桌,更讓工地生活多了一份家的溫暖,也讓綠色環保的理念在點滴生活中落地生根。 ? 安全員李晨源告訴我們:“現在工友們都會主動關掉不用的電燈,收集可回收的施工廢料,連廚余垃圾都用去菜地的堆肥了。”這種自覺的環保行為,讓項目的節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項目書記潘永華說:“綠色施工不僅是技術問題,更要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讓環保成為習慣。”除了積分超市和菜地,項目部還定期組織技能培訓、健康體檢,讓工人們真正感受到“綠色工地”的溫暖。自2023年開工到現在四個盾構區間全部貫通,項目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和職業病“零發生”的雙重目標。 通過加大技改力度、強化污染防治、實施精細化管理等一系列綠色施工舉措的落地實施,以及在工程各階段施工中積極開展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新方法攻關,濟南地鐵9號線5工區項目累計獲得12項省部級榮譽,形成9項國家專利、2項企業級工法、1項省級工法的技術成果,不僅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更以4.75公里的地下通廊為載體,向濟南人民交出了一份綠色基建的“四局方案”。 在這里,科技與匠心碰撞出智慧火花,創新與人文交織成溫暖圖景。正如項目經理范勇峰所說:“我們不是在簡單地修地鐵,而是在探索基建行業的綠色未來。”這個探索已經證明:基建狂魔也可以很“綠色”,而這種綠色轉型,正在為中國城市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