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環北部灣廣東工程,因何而來 |
|
|
|
雷州半島,狀若廣東版圖這只“大象頭”的鼻尖,傲然挺立于大陸最南端。它三面環海,擁有著狹長的海岸線,沿岸蔥蘢的紅樹林隨風搖曳,似是大自然精心繪制的綠色畫卷。初臨此地,目之所及皆是生機盎然,很難將其與“干旱”“缺水”這樣的字眼聯系在一起。 然而,大自然這位神工巧匠,卻在這里落下了矛盾而復雜的一筆。雷州半島中部高、兩端低,形似“龜背”,導致天然儲水能力極弱。境內的中小河流源短流急,宛如匆匆過客般獨自奔流入海。即便臺風過境時帶來豐沛的降水,也如曇花一現,難以在這片土地上留存。 這是一片“水神”時常光顧,卻不眷戀的土地。磅礴水源如白駒過隙,浩蕩而來又匆匆而去,當地的人們年年盼水如盼金。 面對干旱,雷州半島的居民們從未放棄過抗爭。自宋代起,他們便憑借著雙手和智慧,鑿渠引水,修建了“何公渠”“戴公渠”等一系列引灌工程,試圖在這片干旱的土地上開辟出一片生機。新中國成立后,30萬勞動大軍齊心協力,修建了鶴地水庫與雷州青年運河。這一偉大工程,短暫地改寫了當地苦旱的歷史,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 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雷州半島的用水需求急劇攀升,青年運河的輸水量已難以滿足需求。缺水的困境再次降臨,生活、生產、生態各方面均面臨著嚴峻挑戰。 生活用水困難首當其沖,季節性斷水成了常態。每年旱季,許多村鎮只能依賴政府送水車來維持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部分偏遠地區的居民,甚至需要步行數公里取水。與此同時,地下水超采問題日益突出,水質逐漸惡化,部分區域出現了苦咸水滲透,對居民的健康構成了潛在威脅。 農業、工業和生態環境也未能幸免。紅樹林濕地,這片被譽為“地球之腎”的生態寶地,因淡水補給不足,部分區域出現了退化趨勢。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許多珍稀物種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濕地的生態調節功能也隨之減弱,進一步加劇了缺水的困境,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水資源短缺,已然成為雷州半島可持續發展的“卡脖子”問題,解決缺水難題迫在眉睫。 新世紀,飽受缺水之困的雷州半島迎來了轉機。2013年,國務院《珠江流域綜合規劃》明確提出新建“西水南調工程”。珠江水系西江的豐沛水流,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向南,跨越山巒,為雷州半島注入“生命之源”。 但真正的突破在2020年。水利部在審查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總體方案時,做出了一個關鍵決策——廣東和廣西分省(區)建設,按用水需求各自建設工程,分散取水。至此,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破繭”。 這條承載著無數人希望的“生命水脈”,由1條輸水主干線、3條分干線組成,通過5座泵站加壓提水,借助隧洞、箱涵、渡槽、管道等封閉“輸水脈絡”,串聯高州水庫、鶴地水庫等12座水庫,形成江河聯調、水源互濟和蓄豐補枯的立體水網。 當西江水穿越云開大山,奔騰不息地流經湛江、茂名、陽江、云浮四市的田間地頭,流向雷州半島的千家萬戶時,它將成為一把解鎖區域發展瓶頸的“金鑰匙”。每年21億立方米的優質水源,為這片渴望甘霖的土地注入嶄新的生機與活力。 |
|
|
【打印】 【關閉】 |